餐饮资讯

郑州惊现火锅新模式!晚上出摊,肉论斤卖

来源:火锅餐见 作者:田果 2025-09-19 10:30:11
火锅餐见
全国首家火锅全媒体,辐射全国100万火锅餐饮人,目前下设媒体传播、火锅研学社、餐见优选商城3大板块,全方位深度赋能火锅餐饮人。

1、今年,“肉铺+火锅”模式风靡郑州

2、不拼资本、不拼场面,拼极致效率

3、入局前需谨慎,先看清几个挑战

羊肉论斤卖 “肉铺+火锅”模式风靡郑州

“它不仅走了别人走的路,还把别人的路也走‘窄’了。”

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一种主打“羊肉论斤卖”的铜锅涮地摊模式,在郑州的大街小巷迅速兴起。

这类店铺几乎完全倚重外摆,没有豪华装修,也谈不上服务,却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浓郁的市井氛围,天天爆满,更是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同行驱车考察。

诸如胖墩牛羊肉商行、海记鲜牛羊肉、黄河滩羊、四季鲜牛羊肉、刘老二牛羊肉等品牌,以及众多直接以“铜锅涮”命名的门店,纷纷成为吃货们新的聚集地。

它们通常在灯箱广告上打出这样的标语:“吃铜锅涮,享生鲜价”“自家鲜牛羊肉,花买菜钱,吃火锅肉”,直击消费者对“性价比”和“新鲜”的双重需求。

在这里提醒下,通过实地走访,或许是随着气温下降,大部分门店的生意着实红火,但也有客流不足、主要靠肉铺为生的门店(甚至有的因为生意不好,还将涮锅外摆撤掉,回归卖肉),尤其是创业者,看待这个现象时,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一概而论。

1、人均50元“吃肉自由”,性价比成最大杀手锏

目前在市面主流火锅店,要想吃得尽兴、实现“吃肉自由”,人均消费往往在80~100元。而这类肉铺火锅店,以人均50元左右的价格,让食客实现无负担地点肉、吃肉。

食材自选、明档操作,肉的品质一目了然。这里提供的除了常见的冷冻肥牛卷,还有现切鲜肉,片大肉厚、新鲜实在。随便点上一斤,摞起来厚度堪比一本书。

环境虽简陋,矮桌矮凳、露天摆放、基本自助,反而强化了自在热闹的体验。顾客也自发总结出高效“吃饭攻略”:一人占座,一人排队买肉,记得顺便取锅领烤串……整个过程参与感十足。

2、肉用袋装、菜按兜卖,极致粗犷却很实在

以开业40年的海记鲜牛羊肉为例,老板娘介绍:“我们白天卖鲜肉,晚上做火锅加烧烤,一天能卖出1000多斤肉,接待上百桌。”

羊肉、牛肉一律按斤称重,现场切配;肥牛卷、羊肉卷则提前刨好、冷藏陈列;烧烤现穿现烤,统一2元/串。

因走极致实惠路线,出餐方式也极其“接地气”:肉品装进食品袋直接上桌,蔬菜十元一兜,宛如菜市场。锅底28元,小料5元/份。

价格更是清晰直观,羊肉卷35元/斤,高钙羊肉40元/斤,雪花肥牛48元/斤,手切鲜牛羊肉33元/斤,毛肚60元/斤。

3、烟火气+新鲜感,成年轻人复购关键

没有服务、没有环境,却以菜市场般的价格和实实在在的肉感,这类模式同时征服了精打细算的长辈和追求新鲜体验的年轻人。

“现在很多年轻人,既要省钱又要氛围,这种在肉铺旁边吃火锅的感觉,比商场里更有意思。”一位食客如此表示。

这种模式以低成本的露天场景、明档操作和强烈的市井气息,构建出差异化的体验氛围,完美诠释了“轻装修重氛围”的小业态运营逻辑。

看似粗放,实则精准拿捏了消费情绪的转变:地摊模式的竞争力并非来自创新,而在于“守真”——回归本质、吃得放心、痛快自在。

自己成自己的供应商  一家店服务一代人

对很多餐饮人来说,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生意不好做,但路总比困难多。”这种“白天卖肉,晚上涮锅”的模式,之所以能快速跑出来,正是很多小店老板在困境中逼出的“灵活转身”。

它不拼资本、不拼场面,拼的是对资源的极致利用,和把一件事做透的韧性。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大致有以下3点。

1、空间复用,把每一平米用出价值

传统火锅店通常只在午市和晚市营业,白天时段店面闲置率高。而“肉铺+火锅+烧烤”组合,实现从清早卖肉到午间简餐、晚间火锅宵夜的全时段覆盖。

尤其是利用外摆和街边属性,在夜晚低代价扩展营业面积,承接夜市消费人群。老板心里清楚:“这年头,铺租不会因为你只做一顿晚饭就给你打折,不如自己把时间填满。”

2、供应链闭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供应商

这类店铺多数本身即为肉铺,白天售卖的鲜肉,晚间可直接转为火锅食材,实现“自产自销”。

明档切肉、现场串烤,顾客看在眼里,信任也随之建立。一位老板说得好:“我不讲故事,肉自己会说话。”

这不仅形成了供应链层面的成本优势,更以“鲜切”和“透明”建立起品牌信任,构筑起传统火锅店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3、客群打通,让一家店服务一代人

白天以“肉铺”身份吸引附近居民、菜市场客流,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夜晚则以“火锅+烧烤”吸引年轻客群、聚餐宵夜人群。

它不拒绝任何人,也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走进来,这正是社区店的本质:不是网红,却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存在。

入局前需谨慎  先看清挑战

没有巨额装修,就摆矮桌胶凳;没有复杂管理,就让顾客自己动手;不敢涨价,就守住人均五十的底线。这种“低开支、高周转”的打法,让很多小店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活了下来,甚至还活得不错。

以人均50元计算,若日均接待100桌(每桌3-4人)、日均卖肉1000斤,叠加白天肉铺收入,整体营收能力可观。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或社区场景中,该模型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盈利潜力。

优势明显,但也存在潜在困难与挑战。

冬天冷风一吹,外摆受影响;雨天更是直接劝退。有些老板开始想办法:搭起防风棚、备好几台暖风机,甚至开发出雨天套餐引导顾客自提……“环境变,我们就得变,餐饮人从来都是这样过来的。”

另一方面,一旦模式被抄走,竞争加剧,最终仍要回到肉的品质、管理的细节和客情的维护上来。

还有政策与监管风险,外摆经营需符合当地市容、消防、食安规定,都需商家与当地管理部门保持良好沟通,避免被动整改。

餐见君也在社交平台上刷到顾客的另一种声音:就在家门口,真的很一般;就是美食博主探店慢慢带火的,肉的品质普普通通;火起来便宜占一半,酱料太咸了......

创业者在入局前,势必要擦亮眼睛,去伪存真,无论怎样,餐饮没有容易的路,但总有人走出新的可能。这种“一店三开”的模式,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一场回归:回归到餐饮的本质——好吃、实惠、有人情味。

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它提醒我们:在艰难的环境里,灵活比规模重要,真诚比套路长久。

对于很多努力中的小店老板来说,不一定非要颠覆什么,只需把手中的资源用好,把该做好的事做透。路始终在,就看怎么走出来。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田果

最新评论

2元5元10元50元其他金额
赞赏金额: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