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头巷尾的网红火锅店排起长龙,沸腾的红汤里便开始搅动着新的生存法则。随着新网红火锅崛起,一些传统火锅品牌也不得不有所行动——湊湊火锅便是其中一员。最近,其先后在营销活动、场景打造上发力。
持续创新消费场景
7月底,湊湊火锅推出了3城4店的放题自助活动。这场活动为期一个月,将持续至8月31日,仅在深圳宝安大仟里店、深圳龙华壹方城店、珠海万象汇店、南宁万象城店开展。
从品牌官方信息来看,湊湊火锅提供两个档位的自助餐——168元的无限豪华畅吃自助和228元的无限和牛甄选自助。前者搭配4款锅底,套餐包含招牌湊湊肥牛、伊比利亚黑猪梅花肉、羊羔肉等热门菜品;后者则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甄选和牛和限量小青龙,锅底也有8款可供选。
目前,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这一活动的声量不算太大。但仍有北京、杭州、广州等地的消费者呼吁将自助模式推广至其所在城市。
这一活动的推出,可以说是湊湊火锅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稍早一些的5月,湊湊火锅在全国50家门店推出“湊湊煮茶”服务,布局下午茶市场,套餐定价在78元至158元不等,形式是此前风很大的“围炉煮茶”。品牌官方宣称这是对“时段经济”的深度挖掘,通过填补下午2点到5点的运营空档提升空间效率。
同样在5月,湊湊火锅还与国际知名IP米菲MIFFY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联名合作。据了解,此次合作是湊湊首次尝试国际IP全维度合作,在全国门店推出了联名套餐、周边产品,并设置主题门店。
从IP联名到下午茶,再到自助,不难看出湊湊火锅在场景创新上的努力。
湊湊火锅自2016年亮相以来,便凭借“火锅+茶憩”的模式从火锅赛道中杀了出来。尤其是湊湊茶饮的大红袍奶茶,更一度吸引了不少食客为之特意来吃一顿火锅。
打出“火锅+茶憩”这张牌之后,湊湊也持续开展多元业务探索。去年7月湊湊北京合生汇门店重新升级开业,店内开设多个KTV包厢。其实在2021年,湊湊便有试水歌手驻唱+KTV的“火锅+小酒馆”模式,而再度升级的“火锅+茶憩+欢唱”模式,后来也被引入了北京五棵松万达店、北京西三旗万象汇店、西安汉神广场店等门店。
增长焦虑下艰难自救
作为呷哺集团旗下定位中高端的火锅品牌,湊湊火锅的种种举措,实则折射出在消费市场迭代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冲击下,品牌近年来的发展已愈发乏力。
这一点呷哺集团的财报数据足以印证——2024年,凑凑关店73家、净减少60家;呷哺集团录得亏损4.01亿元,其中湊湊净亏损3.53亿元,占总亏损的近九成;凑凑客单价与翻台率双双跳水。
8月4日,呷哺集团又再度拉响盈利警报。根据其最新公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收入同比下滑18.9%至19亿元,净亏损介于0.8亿至1亿元之间。
相比于呷哺呷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湊湊显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一系列自救举措也随之密集出台。
比如在客单价上,湊湊客单价一度高达150元,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之后虽连续降价,在2024年降至123.5元,但仍难以吸引消费者。
在业态场景的打造上,湊湊虽以“火锅+茶憩”为差异化定位,但如今茶饮市场的对手们早已凭借快速地上新、更具性价比的定价,将消费者目光吸引过去,湊湊茶饮优势并不突出。
如今新推出的“湊湊煮茶”,背后也存在不少硬伤——一方面围炉煮茶的风已经过去,价格虚高与价值感缺乏很难获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火锅社交与煮茶休憩场景并不契合,前者相对嘈杂,后者偏向安静,生硬融合的效果可想而知。
至于自助,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新新鲜感,但从长远来看,若平衡不好价格定位与利润空间,要么折损利润,要么消耗口碑。
总而言之,应对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尝试,是湊湊继续活下去的必要之举。但创新的前提是基于对自身品牌核心价值的坚守与优化,而非盲目跟风或简单叠加业务。否则,再多尝试,也可能只是短期流量刺激,难以支撑品牌长期“活下去”并实现增长。
火锅玩家存量搏杀
当我们探讨火锅业态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海底捞这位“老大哥”。相比之下,它更加折腾。
在食材层面,海底捞已经接连推出了42家现切主题工坊,聚焦牛肉、海鲜、羊肉、鸡肉、脆鲩鱼等。副牌方面,仅2024年,海底捞启动“红石榴计划”便孵化和发展了11个覆盖正餐、简餐、快餐不同消费场景的餐饮品牌,共计开创74家门店。
从业绩上看,海底捞2024年总营收427.55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47.08亿元,同比增长4.6%;核心经营利润为66.24亿元,同比增长18.7%。
最近,海底捞还推出了以旋转自助式的一人食小火锅为特色的自助小火锅品牌“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并在长沙、南京、宁波等地开店,按人头计费,59.9元/人。同时,人均消费近700元的新店型——海底捞·臻选店也在北京国贸商圈落地,主打粤式火锅,食材以高品质海鲜、和牛为主,环境、服务更加精致。
从平价到高端,海底捞正用产品创新、店型创新、服务创新深入不同场景,提供更精准的用餐体验。
当然,其他的火锅品牌也正从方方面面展开较量。比如,云贵火锅凭借酸汤、野生菌等特色,逐渐在全国开花落地;强调性价比的小火锅赛道,杀出了千店的“围辣”、百店的“一围肥牛肉小火锅”等。
在这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各大火锅品牌都在绞尽脑汁寻找突破口。无论是产品创新、场景营造,还是运营优化、营销创新,都是为了在存量市场中分得更大的蛋糕。这场火锅行业的存量搏杀,不仅考验着品牌的实力和智慧,也将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升级和进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更高品质的火锅体验。
本文转自:CEO品牌观察;作者:王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