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资讯

揭秘餐饮航母打造史 百胜中国传奇缔造者苏敬轼自传重磅首发

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作者:尹晓琳、徐慧 2025-04-25 09:01:31

4月15日,百胜餐饮集团全球董事局前副主席、百胜中国前主席兼CEO苏敬轼亲笔自传《正路2:我一生的追求和实践》在CCFA新消费论坛——2025中国连锁餐饮峰会重磅首发,解锁“中国快餐教父”的传奇人生和管理智慧。

苏敬轼于2022年初出版了管理学著作《正路:我在百胜餐饮26年的感悟》之后,许多读者、同行都期待读到书中论“道”背后更多讲“术”的实战案例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如今大家终于如愿以偿。透过这本最新上架的传记,我们得以借助统帅的视角,回到过去那些年具体的时空情境中,洞悉传奇“快餐教父”的关键思考与决策逻辑,通盘观察百胜中国这艘餐饮连锁航母的打造历程。

苏敬轼用26年时间,将百胜中国从4家店做到7000家,在“天时、地利、人和”下顺势崛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教科书级案例。他的每一步决策,都深刻影响着百胜中国这艘餐饮航母行进的方向是深渊在前,还是一片光明。他掌舵时,全国员工达到42万人,他带领的一代一代百胜人组成了中国餐饮界的“黄埔军校”,成为推动中国餐饮业现代化转型和连锁标准化的重要助力。

如今,在行业普遍受困于消费降级、行业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处境下,餐饮人尤其需要好好回顾、思考成功者走来的“正路”,扎实基本功,摒弃“乱花渐欲迷人眼”,保持定力,不忘初心。而《正路2》的出版恰逢其时。首发签售现场,等候签书的众多读者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的读者甚至抱着10本、20本新书。有家企业则直接订购了100本,准备分享给管理人员人手一本。

《正路2: 我一生的追求和实践》全书共有21章,可以分为“少年时光”“职业选择”“百胜岁月”“退休生活”等四大部分。作者以他深厚的笔力、诙谐的语言、真诚的讲述和生动的故事,为我们解读、剖析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率领超级战队打造餐饮航母的完整思考过程和决策逻辑。

01 从小就是“老学究”

第一章讲述了少年苏敬轼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塑造自身基本功。

从小,苏敬轼就有些反骨,并展露出小“老学究”的特质,这也是他一生“务求甚解”的精神基调。因此也就容易理解为何他的管理风格中会弥漫着“福尔摩斯破案”式的智慧。

直到现在,他都坚持做《纽约时报》的数独和填字游戏。对于苏敬轼而言,他的每一天都像做益智游戏,不论这个游戏的主题是探究一个管理难题,还是带教团队,亦或作为出品人和编剧拍摄一部悬疑推理电影,务求甚解的精神都刻在他的骨子里。

02 弃工从商

第二章讲述了青年苏敬轼如何在与世界的碰撞中崭露头角,弃工从商,开始淬炼商业锋芒。

他以“学究精神”学贯中西,尽管经历了台湾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沃顿商学院等大系统的完整训练,却仍然是一个不被束缚的“特立独行的人”。

他用精彩纷呈的经历告诉我们,苏敬轼不是一天修炼成的。他也曾穷到去yard sale花一美元拖回一张旧铜椅,住在最便宜、连窗户都没有的小房间;也曾被德国老板写过“还算聪明,但不知为何,就是做不出什么成绩”的评语,但这些不能成为他越来越强大的障碍。

勇敢与思辨,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两项特质,恰恰是苏敬轼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基因。他永远都是独立多元、不被定义,但与此同时他也会极有谋略地应对困难和失败,以正向良性,甚至双赢、多赢的方式解决冲突。

03 苏敬轼与肯德基、必胜客相互成就

第三部分包括17章,也是全书最为浓墨重彩的华章,分享了苏敬轼一手打造百胜中国的商战旅途。

1987年,35岁的苏敬轼加入百事集团,1989年被派往中国大陆,阴差阳错戏剧性地接管了肯德基中国市场这个“烂摊子”。当时肯德基只有4家店,上海首店刚开业就生意冷清,有媒体头条作出断言《“肯德基”兵败上海》。苏敬轼意识到自己揽上了一个马蜂窝,但逃避不是他的个性。1992年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他迅速意识到自己最重要的角色将是“肯德基在中国的领航人”,但“马上就要起飞,对手也已整装待发,而我连架像样的飞机都没有。我只能弄架拼装飞机先仓促上阵,再一路上边开飞机边换引擎和装备”。1995年开始,又接手了重建必胜客中国的重任。

等到餐厅营运、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后,1997年,苏敬轼开始启动了对所有管理功能重新打造的旅程,包括门店开发、采购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新品研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食品安全、人才培养、财务管理、数字化等业务板块。从底层逻辑以及全盘部署出发,他带领团队梳理现状、思考处境、预判未来,不仅排除阻力、解决跑马圈地时期留下的问题,而且制定了新阶段更为科学的新规则,因此才能以两倍、甚至三倍于麦当劳店数的绝对领先优势领跑中国餐饮市场。

04 延续传奇

书中最后两章则记录了苏敬轼精彩的退休生活。我们也再一次明白,优秀的人拥有各种不同的优秀。

2015年,苏敬轼宣布退休。他的“老学究”精神开始派上了更多用场。他拍电影,而且一拍就是大手笔、大制作;他写书,四年两本著作,洋洋洒洒20万字;他创立了“正路学”,他希望和同道中人继续“正路”的探索,将“正路”理念传承下去,帮助到更多的人。

在书里,这位传奇“中国快餐教父”以讲故事的方式,毫无保留分享了他“在实际决策中权衡比较、辩证思考的过程”,以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如何将‘正路’这一理念从抽象的‘道’变成实际可用的‘术’,并更好地借鉴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果说《正路》化繁为简,展现苏敬轼的商业谋略之“道”; 那么《正路2》则是化无形为有形,详述他的驭道之“术”,而这些术其实都走在正路之上。

首发读书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与苏敬轼展开了对话;之后苏敬轼与读者互动,认真回答了来自各行业热情读者的各种问题。

对谈精选:

彭建真:我们都希望做一家百年企业,但实际上非常难,要突破人才瓶颈,要避免文化被稀释,要持续创新。如何穿越周期、持续发展?

苏敬轼: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以餐饮企业为例,大家好像总觉得餐饮好管,其实餐饮很不好管,有前场、后场,你还要做出每一个与消费者互动的点等等,这些点上就得有人,这些人就必须把消费者服务好。

你自己管店的时候可能觉得不难,但等开到10家店的时候时间不够用了,你就得找人帮你管店。等开到20家、甚至几百家店的时候,你可能已经雇了三层人了。你的效率、你所接收的信息都在递减,所以你的决策还能不能及时、高效、高质量就很重要。

在西方,企业很早就意识到,老板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找职业经理人,哪怕是小餐厅也要找职业经理人,训练他,教他,采用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办法,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从而让每个店都有独立做好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彭建真:2019 年之前,各行各业都在谈消费升级;但之后开始出现消费分级,比如餐饮行业大家都在卷价格。您有什么观察和建议?

苏敬轼:卷价格是市场经济竞争的自然结果,卷是一定会存在的,要看卷得厉不厉害。卷其实就是一两个人带头,看别人跟不跟,一跟就卷,不跟就不卷。

我希望是合理的卷。我在《正路2》中谈供应链的时候提到,百胜的供应商也要卷,如果不卷,东西会越来越贵,而且也就不会追求进步;但要适度地卷,有一定的诱因让供应商卷,卷完以后带动大家都能进步,这样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我们企业就很有优势,可以做得比别人好,这是一个健康程度的竞争。

但如果卷过头,价格战就会打起来,每个品牌都痛苦,长期不可持续。肯定有人撑不下去就倒了。所以你在经营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办法跳出来?能不能想办法不卷、少卷、卷得越精准越好?另外,不要等到有压力才去思考能不能提高生产力。即便在企业日子好过的时候,我们也要不停地问自己,挑战自己,追求进步。另外,食品安全、质量、服务的底线都不能动,靠降低质量挤出来的利润是没有意义的,反而最后会害了自己。

彭建真:一本好的经管书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刘佩英:《正路2:我一生的追求和实践》这本书就具备了一本好的经管书的特质。

第一,超级IP。苏总作为中国肯德基、必胜客发展成为中国餐饮航母的幕后操盘手,拥有极高知名度,在业界有非常多粉丝。《正路》上市后,我们在上海开发布会,当时还是疫情期间,但都没有阻止读者的热情。

第二,苏总的经验具有可复制性。特别是餐饮连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仅限于个人的打法,而是有道可循的。

第三,时代性。苏总这本书的副书名叫作“我一生的追求和实践”,这本书既是苏总个人的经历和奋斗史,又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因为肯德基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密不可分。所以这既是苏总的自传,同时也是一本中国改革开放的微观史,它站在时代的潮头,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彭建真:您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刘佩英:我个人印象最深刻或者最感动的一点,也是我觉得整本书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苏总对人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对人性的尊重。

他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他怎样招纳人才。他非常用心地把每个人的特点、职位、能力都很有感情地讲述出来。特别是这本书的最后附录——“百胜中国初代英雄榜”、“百胜中国金龙奖获奖者”。苏总完全可以不这么写,但是却把这些名单都在书中列举出来,对这些人致以深深的谢意。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时感受非常深刻的地方。这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敬畏,正是苏总成功的因素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彭建真:我看这本书也有同感,它除了是一本非常好的管理书籍之外,也是一本有情有义的人写的书。


(本文转载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最新评论

2元5元10元50元其他金额
赞赏金额: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