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拂面的风带来阵阵暖意。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经济的寒意并未因季节的变换而消散。在经济寒意尚未散尽之际,我调研了九家曾经指导过的创业企业。令人振奋的是,他们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有声有色——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这并非“运气好”,而是“路走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他们做对了五件事:丢掉幻想、收缩业务、集中突破、勇于试错、减少内耗。每一项,都是在穿越周期中的艰难选择,更是企业家精神的深层进化。
丢掉幻想,过紧日子
调研中,我反复听到来自企业的声音:“我们只想活下去。”这不是泄气,而是战略定力的体现。他们深知,未来唯有自我造血,方可生存。他们将成本上升至战略层面,坚决砍掉冗余流程、非核心支出,用最低代价完成最关键任务。企业若想活得久,必须深刻认识到生存危机,才会拼命求生。
果断收缩,聚焦主业
面对经济承压、增速放缓,这些企业的第二步是“砍业务”。哪怕是花费多年孵化的边缘项目,也毫不留情地关停;非核心资产快速处置,将人力与资金重新聚焦主战场。只有果断止损,才谈得上聚焦盈利。收缩不是退缩,而是为集中力量打赢硬仗做准备。
集中突破,以攻为守
更令人钦佩的是,这些企业在收缩的同时,没有选择守成,而是反向操作:集中资源,勇猛进攻。尤其是在海外市场,他们敢于开新局,从东南亚到中东、从欧洲到北美,哪里有客户,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明白,收缩是为了生存,进攻才能赢得未来。正是通过“单点突破、以点带面”策略,他们走出了内卷的价格战泥潭,赢得更大市场,也掌握了主动权。这种进攻式防守,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路径。
持续创新,不断进化
在产品、工艺、营销乃至商业模式上,这些企业普遍展现出惊人的试错勇气。他们如同在黑夜中摸索的探路人,边走边试、边试边改,一旦找到方向,立即集中兵力、全速推进。他们更加重视客户需求,响应速度更加敏锐。这不仅是创新,更是持续的组织进化。
减少内耗,文化协同
这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成熟。他们既不照搬西式流程,也不陷于家族小圈子,而是打造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既有“家文化”的温情关怀,也有“江湖文化”的信义协作,更不失“组织文化”的制度规范。这样的文化使得内部矛盾可解、团队关系有温度、执行体系有韧性,最终形成低耗高效、凝聚力强的组织肌理。真正的竞争力未必写在报表上,而是深藏于组织肌体之中。
这些企业能逆势成长,是因为他们率先完成了从生存逻辑向进化逻辑的转变。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能活下来的,是最早觉醒、最敢行动、最有担当的一群人。
(作者:孙玉麟,知名企业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