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菜网专注于陕菜的挖掘与开发,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一边开研讨会、出版书籍,奠定陕菜的理论基础;一边举办“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动,进行实际推广。两者结合诞生了陕菜网的各类专栏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笔记录感悟陕菜的发展历程,如暖阳驱散浮云,渗透人心。
白水人实在,待客的时候也是非常客气,主人家招呼人时一般都说“馍黑、菜甜(无味),吃好” 客人边吃边答曰:“好得很。”
白水人吃饭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说简单吧,早起两个豆腐包子,一碗红豆稀饭也成。说不简单吧,红白事时,也是七碟子八碗的。讲究不一样。
白水在塬上,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两种自然地理也造就了白水独特的饮食习俗和文化。
老的县志上说在饮食习俗上以食小麦为主,辅之以玉米、糜谷、菽薯等。春、秋、冬三季,一般日食两餐,夏季多为三餐。早饭蒸馍、米汤或豆汤。菜一两盘,辣子为必备;午饭面条,伴以辣子、盐、醋。有的有油葱花或少许豆腐;晚饭俗称“喝汤”,多为馍和豆汤或米汤,一般配一碟辣子。夏忙时,加两餐,早上是馍和“贴饭”(半后晌),伴以辣子、蒜苔。每餐离不了辣子。普遍喜食“油辣子夹蒸馍及油泼辣子宽片面”。
战乱年间,多数家以杂粮和野菜充饥,终年不得温饱。油盐酱醋、调料更为短缺。乡间有“揭的吃,打的还,跟着碌碡过个年”的民谣。小康家庭,吃饭讲究高桌低凳,依辈次入座,每餐配有四碟菜。虽然是衣食无忧,但很节俭,经常念叨着:“不(紧)细不发(财)”,“稀吃三年买个牛,稠吃三年卖个牛”。听明白没,家产就是这样攒下的。
当然,在太平盛世,人们在饮食上就会讲究了。粗粮细作,土菜精作。葱、蒜、萝卜、豆芽、韭菜、豆腐,调上辣子和盐,味道也是别具一格。野菜也是白水人的最爱,如皂芽、苜蓿芽、荞麦芽等。秋季开始贮存青菜,人们用地窑贮藏红、白萝卜和大白菜,随时取之食用。有些地区许多家庭用大缸、小缸渍酸菜、淹芥菜,食之鲜美可口,别具风味。当然,这都是过去,现在四季都可吃到蔬菜,物流又发达,窑藏青菜的人家越来越少了。
白水的包子是当地一绝,别处还真吃不到这个味。白水人早上习惯吃包子,当然除了包子还有麦面馍、糜面馍、玉米面馍、蒸饺,滋卷等。
白水的面条也是品种繁多,如杆面、扯面和挂面、刀削面、红苕剁剁、饸饹、水饺、麻食、荞面窝窝等等,形不同,味也不同。
印象中,白水人吃的就是那么简单,其实不然,当地婚丧喜庆宴客,也是相当地隆重,一般是请本县名厨制作。过去是八仙桌,每桌8人,现在是圆桌,每桌10人。客人入席时按年纪长幼或社会地位排座次。上菜时通常先上九碟子,是凉菜,喝酒菜。接下来是热的菜,即换菜,为五点梅(五样菜)。根据家境不一样,还有七样、九样的,多至十一、十三样。家庭富裕的还会整几个高级酒菜,鱿鱼、鸡、海参之类,此谓喝酒菜。酒喝毕了就上吃饭菜,通常是九碗菜,肉多且呈块状者谓之装碗席,肉少呈片状者叫漂碗席。
同在白水,北原、史官地区在宴客时就与其他乡镇不同,早起待客“吃炒酒”。是个啥呢?浓辣子汤中放大麦仁、凉粉、豆腐、猪下水、大肉片和血般(血般的制法是在猪血中拌以荞面或玉米面,加各种调料蒸制而成)。早饭就很硬(实在)!中午算是正式开始,当地人说吃席(又称坐席)。按规矩坐好,先喝茶,必备茶点,一般是五盘,中盘必须是果子(油炸的,又名饧圪瘩),其他四盘是时令糕点。
等人到齐,仪式开始,就起酒,一般先上六个菜,必有凉盘。主人都是很有文化的,端酒挨个斟酒,斟完,主人给大家鞠躬,说句客气话:“请客出席,耽误酒量”。客人要站起,回一句:“立起喝香”。主人又说“席位窄,礼仪不周,吃啥没啥”。客人再回答:“摆下一桌子,好得很”。然后主人说“大家就位”。客人开始喝酒吃菜。吃饭时,主家到席位旁说:“馍黑、菜甜(无味),吃好”。客人边吃边答曰:“好得很!”(文/朱立挺)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