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资讯

管理就是洞察人性

来源:红餐网 作者:孙玉麟 2025-05-23 11:31:12
孙玉麟
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孙玉麟,实战型企业家学者。身为管理学教授,授课广受企业家学员欢迎;作为创业导师,指导近百家企业取得不俗业绩。历任山西祁县洛阳村学校校长、村主任,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所长助理,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处长,深圳建材集团董事长,赛格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特别助理等职。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3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 次荣获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聚焦人性与行为基础,是管理最本质的起点。

一、人性,是管理的起点

古人云:“以人为本。”但“人”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充满矛盾的人性存在。

在所有管理学的分支中,组织结构可以优化,流程机制可以复制,技术手段可以升级,唯独对“人性”的理解与应对,始终是一门需要反复体悟的功课。

因词,管理的难点从来不是控制流程,而是引导人性。

二、人性,是两种力量的张力场

阳明心学说:“人心本善,知善即是良知;但私欲蔽之,则良知不显。”

我们看到,人性中确有不可泯灭的部分——爱心、良知、责任感、归属感;但也藏着挥之不去的另一面——贪婪、虚伪、自私、投机。前者来自先天的“本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色;后者源于后天的“私欲”,是环境、利益、竞争催生的遮蔽。

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力量的矛盾统一体。我们一方面渴望真诚、信任与意义,另一方面又难以抵抗算计、诱惑与私利。这就是人性最真实的底图。

三、管理的本质:在制度中理解人性,在文化中升华人性

(1)制度的功能不是信任人,而是管理人性中“不可信”的部分。

好的制度,从不假定“人皆君子”,而是以底线思维看待人性。它不是惩罚人,而是帮助人不滑向人性的低谷。绩效考核、防火墙机制、角色隔离、流程稽核……无不是为防范贪婪、控制冲动、扼制侥幸。

换句话说,制度的任务不是“相信善”,而是“预设恶”。

但仅有制度,还不够。

(2)文化的力量不是约束人,而是唤醒人性中“可信”的部分。

人不是机器,管理不是编程。制度可以构建底线,但只有文化,才能激发上限。

一个好的组织文化,能够点燃人们心中的善、责任、担当与成长欲望。

• 它让人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认同方向”;

• 它让人不是“被激励”,而是“自我激励”;

• 它不是“控制”,而是“感召”。

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底层制度与顶层文化的双向结构:既压制私欲,也激发本心。

四、营销的聪明:善用人性的正反两面

在经营领域,对人性的理解同样关键,但视角更务实:既利用人性中的“美”,也不回避人性中的“利”。比如:

· 鼓励用户“薅羊毛”,是让利也是制造参与感;

· 会员积分、转发裂变、限时优惠,看似在满足需求,实则调动了占便宜心理、炫耀心理、从众心理;

· 而真正忠诚的品牌,不仅赢在产品,更赢在人性深处的认同:这家公司“懂我”。

优秀的经营者,从不对人性抱幻想,但也从不悲观。他们的本事,是在人性之内布局,而非在人性之外斗争。

五、回到原点:管理的哲学基础

王阳明讲:“致良知”,即是唤醒本心。

管理何尝不是一种现代“致良知”的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现实中,在无数诱惑与冲突之间,

• 我们设制度,是为了防“恶”;

• 我们建文化,是为了助“善”;

• 我们带团队,是为了让个体的善意、才华、责任与潜力,得以释放;

• 我们做领导,不是因为我们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愿意更深地理解人性,承担人性之间的张力。

六、结语:从人性中来,到制度与文化中去

管理不是去改变人性。人性的复杂与悖论,不是“问题”,而是“前提”。

真正成熟的管理者,不讳言人性的幽暗,也不放弃对人性的信任。他们用理性制定规则,用真诚构建信任,用文化激发善意,用组织承托成长。

所以说,管理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力。

洞察越深,管理越轻;理解越透,组织越稳。

(作者:孙玉麟)

最新评论

2元5元10元50元其他金额
赞赏金额: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