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标准化、供应链保障化以及管理体系化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本文为“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节”期间,独凤轩创始人于连富与《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对话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有删减。
3月12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红餐网联合主办,红餐产业研究院、红餐成长社承办,红动食刻、红厨网协办的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红餐·第33届HCC餐博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
期间,独凤轩创始人于连富接受了《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独凤轩?
于连富:独凤轩,是一家专注于中餐骨汤料研发、生产与服务的专业企业,目前已创立了20多年。自成立之初,独凤轩便致力于推动中国各派中餐汤底的标准化进程,业务范围广泛,覆盖了火锅、麻辣烫、米线、米粉、馄饨、拉面等领域,同时也为酒店及团餐企业的用汤提供解决方案。
深度挖掘传统厨房汤方的精髓,独凤轩精心选用上等原料,在中央工厂进行规范化加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大幅缩短了厨房煲汤的时间,更实现了汤品质量的高标准把控,尤其契合连锁化餐厅对于标准化统一的严格要求。
2016年,独凤轩成功挂牌新三板,同时凭借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卓越实力,还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独凤轩除了在辽宁抚顺的母公司工厂,还在辽宁的铁岭以及海南分别建立了专注于西北清真汤底料研发的工厂以及国内目前最大的骨汤料超级智慧工厂,构建了独凤轩坚实的生产基础。
尤其是独凤轩在海南洋浦港投资建设的骨汤料超级智慧工厂,充分利用海外优质原料与海南的政策优势,向国内市场提供服务,为中餐行业提供质价比更优的汤料产品,有力地保障了中国中餐产业的发展。
独凤轩如何通过骨汤供应链
帮助餐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于连富:对于连锁餐饮而言,出品标准化、供应链保障化以及管理体系化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在连锁餐饮的运营标准中,出品需精确到以秒来计算时间,成本要精细到以分为单位核算,定价也需严谨规划,这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构成了其运营的基石。
然而,依靠传统的汤类餐饮连锁模式,想要实现这些标准,显然是困难重重的,尤其是传统的熬汤方式,基本无法满足现代连锁餐饮的需求。独凤轩针对这些痛点,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独凤轩在中央工厂对汤料进行标准化生产,为餐厅提供标准化的汤底。餐厅只需按照既定比例对汤底进行稀释,就能轻松保证汤品的质量稳定,同时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部分餐厅过度依赖厨师技术的问题,独凤轩将调汤技术与配料进行创新合成,推出了小袋汤产品。使用时,只需一瓶矿泉水搭配一袋汤料,就能调制出一碗品质上乘的汤品。这一举措极大地降低了餐厅对高级厨师或重要厨师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在无形中减少了人工成本。
此外,独凤轩还在去年推出了汤乐士智能熬汤机。通过将智能熬汤机、预煮汤材以及三零原汤的供应链相结合,并进行适度调味,成功解决了酒店早餐熬汤难的问题。酒店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客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汤品,从而提升客人的满意度。
独凤轩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创新技术合成以及前置化的服务,有效减少了餐厅现场熬汤的时间,降低了对高级人才的依赖,全方位助力餐厅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独凤轩如何平衡标准化生产
与地方特色汤品的个性化需求?
于连富:当前很多餐厅,一方面要担心自身出品难以达到标准;另一方面在使用标准化汤品时,又顾虑汤品味道缺乏个性化,与自身原有的独特风味或地域特色存在差异。
为破解这一难题,独凤轩凭借二十多年的研究与经验积累,得出结论:具有民俗、民风、地域和地标特色的风味,若能实现标准化,便能长久流传。
为了更好地还原和传承地方风味,独凤轩创立了“寻味江湖”模式,运用分子技术将民间风味进行转化。当发现某一地方特色美食,如酸菜鱼、小面、冒菜或火锅等深受欢迎时,独凤轩会前往当地,找到三家公认最好的店铺,并与这些店铺的厨师展开合作,将当地最具特色的风味配方进行标准化转化。
这里的“分子”指的是汤料、汤底或调料包所使用的食材成分、用量,以及采用的制作工艺等。通过这种方式,每一种风味的转化都源于对当地特色风味的标准化处理,进而实现标准化生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各地的独特风味。
目前,独凤轩已成功转化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汤体类美食,成效显著。诸如河南的羊肉烩面、陕西的羊肉泡馍、广西的螺蛳粉、云南的土鸡米线、海南的糟粕醋、南京的老鸭汤等,均是采用这一方法进行转化的。
不过,部分企业也会产生新的担忧:大家都使用独凤轩的产品,是否会导致风味趋同?事实上,真正擅长烹饪的人懂得巧妙运用香辛料和食材。独凤轩在提供标准化汤底的基础上,还会为客户量身设计个性化的调味方案。
也就是说,80%的基础部分由独凤轩提供标准产品,而剩下20%的灵魂特色部分,各店铺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调整。这种有机结合的方式,既确保了基础品质的标准化,又赋予了每个店铺展现自身特色的空间。
汤乐士智能煲汤机器人有哪些核心亮点?
能给餐饮企业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于连富:当前,餐饮行业的消费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年轻消费者在消费选择上,从过去单纯追求性价比,逐渐转变为更看重颜价比与质价比。
国内餐饮市场,火锅、麻辣烫、米线等汤类小吃与美食,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对于这类汤品而言,汤底质量决定其品质高低。然而,消费者难以判断汤底的熬制方式与原料,进而对汤品是否添加过量添加剂产生质疑。与此同时,传统熬汤耗时久、成本高,品质依赖大厨把控,使用浓缩汤的汤品,还原度欠佳,且消费者无法直观看到汤材。
为应对这一行业难题,独凤轩自2020 年起,投入超千万资金,历经三年研发,成功推出汤乐士智能熬汤机。这款熬汤机在功能设计上亮点突出:其外壁采用铜面净板,一改传统大白钢桶的单调外观;内壁选用316L不锈钢,达到药品级标准,远超餐饮常用的204不锈钢标准;机器配备可视窗,消费者能清晰看到老母鸡、大骨、牛脊骨等汤材的熬煮过程。
在智能化方面,汤乐士智能熬汤机搭载智能电控系统,可自动控制出汤量与温度,还具备后台数据控制系统,管理者通过后台数据,便能精准掌握各门店的运营情况与汤品销售数据。因此,这款设备也被称为智能煲汤机器人。
搭配三零鲜汤供应链,汤乐士智能熬汤机不仅助力餐饮企业实现用汤标准化,还能吸引消费者关注。目前,该设备已在酒店行业广泛应用,万豪、希尔顿、首旅如家等连锁酒店,以及美兰机场、三亚机场的餐饮场所,均已引入汤乐士智能熬汤机。实际应用数据显示,酒店使用该设备制作早餐汤品,不仅收获消费者零差评,还将成本降低30%,节约了高端食材的消耗。
在社会餐饮领域,海底捞、紫光园、和府捞面等众多知名餐饮品牌,已在实验室或样板店对设备展开测试,效果良好。
展望未来,汤乐士智能熬汤机有望在三年内进入大部分明厨亮灶汤品类餐厅的前台。届时消费者可依据店内是否配备该设备,判断汤品是否现熬。
这款设备集降本、提质、增效多重优势于一身,将推动 “菜现炒、汤现熬、饺子现包”的新型餐饮服务模式加速落地。
面对行业洗牌,您建议中小餐企
如何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破茧新生”?
于连富:由于自身资源有限,缺乏强大研发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只能在市场上进行零散的零采,面临着诸多痛苦与困难。
零采方式不仅导致餐企的采购价格高昂,还难以保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同时,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只能孤军奋战,在面对连锁企业这样的强大竞争对手时,未来极有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若中小企业不想被市场淘汰,有两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其一,要善于寻找优质的平台,特别是那些具备研发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共享型平台,借助平台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其二,中小企业之间应该联合起来“抱团取暖”。鉴于多数快餐企业的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周边三公里以内,企业之间并非完全是竞争关系。
通过联合,可以形成企业集群,共同建立共享的研发体系、供应链集采机制以及管理系统赋能机制,从而有效降低综合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独凤轩为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在海南洋浦建设了大型骨汤工厂,并配套了8000平方米的研发共享中心。该共享中心提供六大共享服务,涵盖海南的免关税证照,6万平方米的相关生产车间、设备,以及大师工作室和专家工作室等,全部对客户开放共享。
在对接企业方面,对于大型企业,独凤轩直接进行合作;对于中小企业,则主要通过各地的协会、集群或联盟组织来进行对接,批量解决企业面临的共享问题。
在市场端,独凤轩计划今年推出300个“汤食代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专注于汤类相关领域,为客户提供从出品配方、供应链支持,到汤小厨的培训、招募和输出等一系列共享服务。同时独凤轩还在积极构建汤类服务体系,寻找汤品配方、供应链资源以及汤小厨人才,并重点打造“汤食代”服务站,为零散的小B餐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在税收、经济发展和就业等方面,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从国家层面到行业协会,再到各个企业,都应当重视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自身也需要积极抱团合作,拥抱市场变革,实现共同突破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