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管理:从实践到理论的觉醒
我与管理学的缘分,始于彼得·德鲁克的著作。那时我仍在企业一线,每日奔波于项目推动、目标分解、决策执行之中。德鲁克提出“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理念,令我醍醐灌顶。他让我意识到,企业管理并非凭经验行事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门有方法、有理论的系统性学问。
德鲁克倡导“目标管理”,强调通过设定清晰目标,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这一方法在当时广受欢迎,它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方向和绩效评价机制。然而,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仅依赖目标管理,往往无法触及企业深层次的运行机制和能力建设问题。
二、遇见戴明:系统思维的深层启示
真正让我对管理有更深理解的,是戴明。他的著作风格截然不同于德鲁克,没有鼓舞人心的语言,也鲜少哲理性论述,取而代之的是流程图、控制图、因果链与系统论。读他的书,如同饮一杯初觉平淡却回味绵长的清茶——文字干涩,却能缓慢而精准地揭示管理实践中的核心痛点。
戴明的核心理念,是系统思维。他强调组织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系统,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优化系统整体,而非仅盯住个体绩效。他提出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为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戴明对“目标管理”的激烈批评。他指出,目标管理常常只解决“态度”问题,却回避“能力”建设。初读此论,我颇感困惑,直到一次亲历让我顿悟。
在北京一家生意红火的烧烤店,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客流如织,但点啤酒的顾客却寥寥无几。出于好奇,我向店长询问原因。他答道:“可能是啤酒提成太低,服务员缺乏积极性。我们打算下周起提高提成比例。”我听后不禁苦笑,摇了摇头。
我对店长说:“问题不在激励,而在系统。客人不点啤酒,根本原因不是服务员不够努力,而是你没有创造‘想喝啤酒’的消费场景,没有设计合理的促销策略,也没有为员工提供有效的销售话术培训。你把本应由管理层承担的系统性责任,推卸给一线员工,这是对管理本质的误解——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那一刻,我真正领悟了戴明对目标管理的批评意义:缺乏流程与系统支撑的目标,往往只是情绪层面的动员,无法转化为持续的组织能力。真正有效的管理,不在于“如何让人更努力”,而在于“如何让系统更聪明”,从而激发并承载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三、目标管理的边界与系统思维的必要
目标管理通过设定绩效指标,引导行为、评估成效,其工具属性清晰,操作性强。但若脱离了对系统流程的理解与建设,其效能极易陷入偏狭。实践中,过度依赖目标管理,常见三类问题:
· 短期主义倾向:为达成短期KPI,可能牺牲长远发展,甚至引发道德风险。
· 忽视流程优化:结果导向下,流程被边缘化,管理粗放低效。
· 责任转移倾向:将达成目标的全部责任推给员工,而管理层缺乏对系统构建的担当。
戴明指出,组织中94%的问题源自系统,仅6%出自个体。这一数据虽有争议,却揭示了一个重要命题:管理者的核心职责在于系统优化,而非单点激励。
四、中国企业管理的现实映照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目标设定”与“激励机制”方面逐渐成熟,擅长制定宏伟愿景、分解绩效指标、强化执行责任。然而,在流程设计、制度建设、标准化管理方面,仍存在系统性短板。表面热情之下,常隐藏深层的“能力真空”。
管理不是靠愿望驱动,而需靠机制保障、流程支撑与文化涵养。这正是戴明思想的核心力量所在。系统思维要求管理者跳出“点”的考量,进入“面”和“网”的构建,关注不同环节之间的联动与协调。
中国传统文化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儒家讲“以人为本”,强调领导力与忠诚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减少干预;法家则注重制度与纪律,强调规则之治。这三者在现代企业中各有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创造性融合,形成制度性落地。
五、从目标到系统:迈向管理升级
在思考管理路径的演进时,我愈发坚信:当代中国企业既需要德鲁克的“目标理性”,更不能忽视戴明的“系统智慧”。德鲁克帮助我们理解企业为何存在,戴明则教我们企业如何长久。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战略自觉,更在于系统能力的养成。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
1. 系统优化优先:以流程为抓手,重构价值链条,推动端到端的系统协同。
2. 持续改进机制化:引入PDCA循环,建立改进常态化机制,避免“一次性整改”心态。
3. 能力建设为本:通过培训与流程协同,赋能员工在优化系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 文化建设为魂: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构建和谐、高效、富有内生动力的组织文化。
只有实现从“目标导向”向“系统导向”的转变,才能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构建真正具有韧性的组织。
六、结语:致敬先知,致力实践
撰写本文,既是一次回望,也是一次再出发。我以此文纪念德鲁克与戴明两位管理思想的先驱,也献给所有在组织中为绩效而奋斗、在目标与能力之间挣扎的管理者们。
未来的管理,不再是经验叠加的重复,而应是系统性智慧的演进。我们既要怀有使命与远见,也要具备重构系统的匠心。只有将理想与机制结合,目标与流程并重,管理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组织进化的力量。
(作者孙玉麟,系知名企业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