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资讯

日本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猛猛赚钱?

来源:红餐网 作者:红餐编辑部 2025-11-21 09:12:59

日料正在加速“本土化”。

日本餐饮品牌,仍在中国市场猛猛赚钱。

最近寿司郎母公司发布了最新财报,截至9月,这家日本餐饮集团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分别增长19%和54.4%。

财报特别指出,在中国大陆市场,持续有门店刷新日销售额的最高纪录。

财报的数据和市场的观感高度一致。在线下,寿司郎和滨寿司成为商场里的“排队王”,“排队数小时”“排位上千号”频频刷屏。

“寿司双雄”的爆火,重点燃了市场对日料的热情,一批本土寿司品牌开始加速扩张,海底捞也入局开了家寿司店。同时,越来越多日本知名餐饮品牌开始入华,众人拾柴火焰高,日料的热度可谓空前。

座位提前半个月被订满!大批日料品牌降价抢滩中国市场

放在平时很难想象,长达14天的座位被提前半个月全部订满的现象,会发生在一个平价连锁餐饮品牌身上。

寿司郎小程序显示,其在上海的“双首店”中山公园龙之梦店、上海环球港店将于12月6日同步开业,11月7日开放预约取号。截至11月20日,这两家门店在12月6日-19日所有营业时段均显示“客满”。

△图片来源:寿司郎小程序截图

事实上,平价寿司品牌在上海并不是稀缺物种。大众点评显示,“寿司双雄”的另一位滨寿司,已在上海开出30余家门店,另有9家门店处于围挡状态。

回过头看,滨寿司在2014年就已在上海开出门店,但后续数年内的扩张速度较为缓慢,热度也不及今日。同样,2021年,寿司郎在中国大陆的首家门店在广州开业,尽管饭点经常需要排队,但那一年的寿司郎的热度还称不上现象级。

2024年,寿司郎北京首店开业爆火,真正把这个品牌推向“顶流级”。当时,消费者等位数小时、排队上千号的新闻频频刷屏。人们还发现,其实滨寿司也成了不少商场的“排队王”,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等了3小时”。

在此背景下,“寿司双雄”的品牌方均表示接下来会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开店速度。

同年,一批日本品牌开始布局中国市场,部分品牌还提出了“百店”目标。

比如,在2020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和民居食屋”,于2024年重返中国市场并在深圳开出新品牌“鸟美罗”首店。大众点评显示,目前该品牌在内地经营着3家门店,分别为位于深圳的“和民·鸟美罗串烧居酒屋”及位于上海的2家“和民烧鸟串烧居酒屋·三代目鳥メロ·深夜食堂”。

日式拉面连锁品牌“寸屋拉面”也于去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并称计划在中国开出超200家店。截至目前,该品牌在中国开出了5家门店,均位于上海。

同为日式拉面品牌的“町田商店”于2024年9月开出内地首店,该品牌的母公司日本Gift控股(GiftHoldings)曾表示,计划到2028年前海外门店数量增至100家,其中,中国市场新增30-50家门店。截至目前,该品牌内地开出3家门店,另有1家门店处于围挡状态。

图片

△图片来源:町田商店大众点评店铺

今年以来,拥有60多年历史的日式拉面品牌“环七·土佐子”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居酒屋品牌“鸟贵族”内地首店也于上海开业,目前已在上海开出6家门店;该居酒屋的运营公司Eternal Hospitality Group社长大仓忠司最近对媒体表示,计划年内、明年分别开设7家、17家门店,未来规划开出100家门店。

本月,吉野家集团旗下日式拉面品牌“Kiramekino Mirai”在内地首家门店“煌面屋”开业,这是该品牌在海外首家门店。据日经中文网,煌面屋未来还计划通过特许经营等模式扩大其在中国的门店规模。

日本餐饮集团,用“失去的30年”横扫市场?

过去几年,日料品类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

从疫情说起,在暂停堂食的背景下,日料还叠加了一轮“生食”带来的风险——新冠病毒可被高温消灭,但“生食”意味着产品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在这股情绪的推动下,当时日料店的经营可谓难上加难。

全面放开堂食后,日料赛道迎来了短暂的回暖,但好景不长,2023年8月,“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又给日料赛道当头一棒,大批日料店陷入“生死局”,客流暴跌、营业额腰斩频频见诸报道。

如今,日料又成了炙手可热的赛道。

△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回过头看,这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也为日料经营带来了较大变化。比如,为了缓解疫情期间顾客对“生食”产品的担忧,不少日料店增加了炙烤产品的比例。

再如,“核污染水”危机,让消费者认识到,日料店的食材并非都来自日本,尤其是那些热门的产品,比如三文鱼主要是来自挪威、俄罗斯,鳗鱼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寿司郎母公司FOOD&LIFE大中华区执行董事荒谷和男就曾表示,寿司郎还没在中国开店的时候,就已经和广东顺德的鳗鱼工厂合作多年,日本当地用的鳗鱼都是从顺德运过去的。

这一轮“食材产地祛魅”,为日料的爆火奠定了基础。

没有了“产地焦虑”,消费者进日料店的顾虑只剩“贵”了,而这批日本餐饮集团的到来,为消费者消除了这道心理门槛。有从业者坦言,很多消费者其实还认为日料是“高级”的消费,寿司郎用一个他们能接受的价格,满足了消费者“花得少、吃更好”的需求。

可以发现,这批大手笔布局中国市场的日料品牌,背后多为日本知名餐饮集团。比如寿司郎母公司FOOD&LIFE,滨寿司和食其家的母公司泉膳控股,都是经历了日本“失去的30年”并从中发展壮大的餐饮集团。

那个时期,日本经济发展进入螺旋通缩阶段,消费者捂紧钱包,包括餐饮在内的消费市场也开始极致内卷,价格战频频上演。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跑出了一批以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的消费品牌,除了上文提及的几大餐饮集团,还包括大众熟悉的优衣库、萨莉亚、7-Eleven等。

这些品牌通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把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价值点做透,从而做到了性价比而非纯粹的低价,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知名企业。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今,由于日元低迷、日本餐饮市场增长乏力,这批日本餐饮集团正在将这些经验复制到中国市场,以开拓新增长曲线。

可以发现,近两年布局中国市场的日料品牌,多为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寿司郎、滨寿司不必赘述,町田商店、煌面屋均以“降价”的方式入华——它们在国内的定价比在日本更低;鸟贵族则主打平价烧鸟,大众点评显示,鸟贵族在上海的门店的客单价范围在90-104元,而当地的烧鸟店客单价普遍超100元。

在日经中文网的报道中,大仓忠司对此直言不讳:“中国消费低迷,通货紧缩趋势加强,像我们这样的日本‘通紧的赢家’有很大的机会”。

内地餐饮巨头入局,日料正在“本土化”

不过,大仓忠司在上述采访中还指出,中国企业也在采取性价比策略,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抢规模将成为接下来的竞争焦点,“(在中国)即使成功也马上会被复制,要重视(业务扩大的)速度,拉开差距。”

如其所言,本土餐饮品牌也在发力。

海底捞旗下寿司品牌如鮨寿司开业,被视为本土餐饮巨头入局日料赛道的信号。

△图片来源:海底捞

从模式上看,如鮨寿司可谓是全面对标“滨郎”,例如产品定价主要划分 8 元、9.9 元、15.9 元、19.9 元、28 元五个档位,SKU近200款,采用回转寿司、大屏点餐传送带传餐等模式。价格方面,大众点评显示,如鮨寿司客单价为88元,低于当地寿司郎、滨寿司门店的客单价,后者分别为120+元、90+元。

在体验相近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据证券时报报道,开业以来,如鮨寿司门店周末单日平均接待人次约为800至1000人,周末翻台率可达8轮。

对于海底捞的这一尝试,业内普遍持乐观态度,在海底捞成熟的组织体系和供应链体系的加持下,本土日料品牌的竞争力并不逊于日本的成熟餐饮集团。

谈及供应链,眼下市场更为关心的话题是,日本水产品若再次被禁,是否会为日料赛道带来影响?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管有没有新的禁令,日本食材在中国日料餐厅使用的比例都在降低,日料“本土化”是大趋势。原因在于,本土日料供应链正在变得更加完善,从食材到酱料都跑出一批成熟的供应链企业。

比如三文鱼类,除了从挪威等地进口,内地的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等已经建立起一条从养殖到产品开发的三文鱼产业链条。《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中国三文鱼养殖产量约为5万吨,已连续四年保持增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再如贝类水产,大连沧海笑食品、獐子岛等已经成为海内外不少餐饮品牌的供应商,今年6月,寿司郎还联合獐子岛推出了“大盛帆立贝天妇罗”“海参海苔包配柚子醋冻”两款联名产品。

鸡肉类产品方面,国内具备完善的养殖、屠宰、加工能力的大型肉鸡食品厂,大都配有日式料理业务线,如正大、泰森的唐扬鸡块,大用食品的三番鸡块、日式照烧脆骨丸等。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在国内拥有多年发展历史,且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餐饮品类,接下来日料市场规模仍有望持续增长。《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下半年开始,日料在国内逐渐回暖。红餐大数据预测,2025年我国日料市场规模有望回升至700亿元。

但和过去不同的是,“本土食材”或许会成为日料品牌身上,更吸引消费者的标签。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王璐;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2元5元10元50元其他金额
赞赏金额: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