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资讯

从地摊到“大厂”,火锅狂卷6大新战场

来源:火锅餐见 作者:星野 2025-07-08 17:37:42
火锅餐见
全国首家火锅全媒体,辐射全国100万火锅餐饮人,目前下设媒体传播、火锅研学社、餐见优选商城3大板块,全方位深度赋能火锅餐饮人。

海底捞去夜市摆摊、瑞幸开到学校门口、大龙燚开到万达......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正在突破场景的边界,走向新战场。

从地摊到菜市场,六大餐饮新兴渠道崛起

在商场、社区之外,火锅餐饮人正在“多点开花”,寻求更多经营上的可能性,他们逐渐瞄向六大热门渠道。

1、夜市场景,地摊经济的烟火气重塑

消费分级下,地摊成了一个大口袋,许多品牌开始地摊模式的探索。国家也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推动地摊经济的发展。

右侧图片是2023年,海底捞在青岛李村夜市开设的“钵钵鸡”摊位,左侧图片是2025年,海底捞在武汉黄浦路地铁站的夜市摊。没错,摆地摊这件事,海底捞坚持了至少两年。

餐饮大牌摆地摊,还要追溯黑天鹅期间,大众囚步在家,不敢外出消费,于是,很多餐饮大牌纷纷走上街头,有的卖食材、有的卖盒饭、还有的卖预制菜。黑天鹅飞走后,一些品牌就将摆摊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下来。

除了接地气,巴奴的地摊摆得就很高级,人家不叫地摊,叫市集,不过性质是一样的,通过食材展示、吃法互动等形式,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每一样食材,以“寻鲜”的方式与消费者间架起了一座情绪价值的精神桥梁。

看到这个商机的还有蜜雪冰城——早高峰攻地铁、午休占写字楼、傍晚抢学校、深夜蹲酒吧,完美实现"人随车走,车随钱跑"。

总的来说,在竞争压力下,餐饮老板都在找寻更多灵活的开店方式,更多意想不到的拓展渠道,这背后要求创业者要用更专业的眼光和更精细化的运营来支撑。

2、校园场景,培养下一代潜在顾客

《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年度消费规模约为8500亿元,潜力无穷。

许多品牌盯上了这波“有钱有闲”的大学生群体,毕竟这一群体相对稳定、封闭,且年轻人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有助于陪伴成长。

2023年10月,海底捞首次在西安文理学院开出校园火锅,推出独具校园特色的火锅菜单和专享优惠价,同时还提供钵钵鸡套餐、小吃等多个品类。截至2024年12月底,“海底捞校园火锅”小程序显示,目前其门店已有近50家。

不止校园火锅门店在稳稳拓店,2024年5月,其又“更进一步”,在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开出全国首个海底捞校园食堂窗口店,主打粉面、小吃,出售约18款产品,人均消费在15元左右;同时苗师兄香锅也相继进入河南两所大学校园,主推拌饭、香锅、铁板菜等,售价在9.9~26元不等。

除了火锅,2024年9月20日,中式快餐连锁品牌老乡鸡也在武汉大学开出校园首店,人均20~30元;趁着开学季,廖记棒棒鸡的全国首家校园店开在了四川传媒学院等。

而更早之前,麦当劳、肯德基等一批连锁餐企以及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库迪咖啡、古茗等多个茶饮品牌都在涉足校园生意。

3、菜市场场景,兼具性价比与反差感

过去,菜市场常给人脏乱差的印象。但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整顿和改造,许多菜市场焕然一新,它们已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成为解压空间、社交天地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附近”。像苏州双塔市集、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等,已经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热门地标。

从2023年起,年轻人回归菜市场的话题就备受瞩目,抖音上,仅“菜市场”单个词条话题播放量就已达186.1亿次。顾客在哪里,餐饮就开在哪里,加上菜市场租金成本相对较低,选址自带话题及价格上的安全感,食材的可选性和可触性保证了其新鲜程度等因素,餐饮和菜市场逐渐“组起CP”。

譬如2024年下半年,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出现了“代炒菜”业务;上市公司锅圈也在郑州一家农贸市场,开出“肴肴领鲜速烹菜”。

而聚焦到火锅上,菜场火锅也基本固定为两种模型。一是直接把火锅店开进菜市场以及选址位于社区农贸菜市场附近。比如杭州“食久鲜·菜场火锅·鲜活牛肉店”、温州“牛十三菜场火锅”,实打实地把门店开在了菜市场,刚开业时在小红书上的热度非常高。

二是火锅场景打造成“菜市场风”,比如重庆的“观窑菜场火锅”,除了装修风格极具菜场元素,还采用现场选菜称重方式、底料现炒现卖的方式,给顾客更多体验感。

4、“大厂”场景,企业食堂的封闭流量池

《2024中国团餐产业趋势解读》显示,在校生是团餐最大的消费群体,占比77%;其次是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这些群体因集中生活或工作特性,对集中供餐模式高度依赖。

2024年3月,海底捞首家企业火锅开进了陕西西安华为研究所;8月又落子南京华为;10月,小米食堂和海底捞正式签约,2025年元旦在北京科技园开业;11月,海底捞开进郑州比亚迪;12月继续落地西安比亚迪园区。

除了海底捞,其它连锁餐饮品牌也积极跟进企业大厂。譬如,Tims 咖啡与中国石油以及部分房地产公司携手,采用店中店模式为员工呈上便捷的咖啡服务;在西安的华为食堂里,除了海底捞,还有星巴克、肯德基、兰湘子、魏家凉皮、一点点等连锁品牌。

万达集团旗下的多城市食堂,有大龙燚火锅、金鼎轩、眉州东坡等知名品牌入驻,企业的员工食堂越来越像“商场综合体”。

5、 “服务区”场景,做“车流量”的生意

以前服务区餐饮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一般餐饮人没有渠道进驻,所以它一直在餐饮人关注范围的外圈。但这几年,服务区餐饮一直在进化,不仅越来越像商业综合体,还根据一些政策与其它服务区合作,加强美食传播。

像2023年9月底,瑞幸咖啡就首次入驻高速服务区,在浙江海宁的两个服务区开了新店;四川高速服务区,“海底捞”“小龙坎火锅”等火锅品牌出现其中;山东高速服务区,“必胜客”“汉堡王”等快餐品牌已扎根多年;江苏高速服务区喜迎“外婆家”“绿茶餐厅”等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强势入驻等。

关于服务区美食的帖子,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红书上也有3万+篇笔记。一些服务区还成为小红书网友的打卡地,被称为“神仙服务区”。不过服务区餐饮生意和车流量强相关,也难发力外卖,这是品牌进驻前需考虑的风险因素。

6、“考编”场景,博物馆、邮局IP联动

万万没想到,餐饮也有“事业编”了。比如喜茶曾与中国陶瓷博物馆联名,2024年7月,更是直接进驻辽宁博物馆三楼,精心打造了一家融合文物元素的博物馆茶饮店;与此同时,茶颜悦色、古德墨柠则开进湖南博物院。还有蜜雪冰城,2023年8月宣布与邮政联名开了主题店,“亲爱的瑞,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入编了”这句话也成了当时的热梗。

对于合作,蜜雪冰城称,未来或许将在中国邮政的5.4万个全国网点中优选20%的网点开展合作,此举不仅能极大降低房租和人力成本,还能在短时间内扩张规模,下沉市场的铺展速度将大大加快。

热门渠道崛起背后,火锅餐企在瞄准“近生意”

餐饮正在回归真实生意,餐饮开进校园、大厂、菜市场等这些热门渠道,实质上是一种“近生意”的策略。

所谓“近生意”,即餐饮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在物理距离和需求情感上更贴近消费者,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更便捷地获取餐饮产品和享受服务。

1、物理位置更近,最后一公里的场景渗透

除了社区餐饮,餐企们为了更贴近消费者,还将门店拓展于学校、大厂、食堂、集市等多种渠道。这些模式不但拉近了与消费者的物理距离,更在情感上构建了紧密的联系。

比如海底捞开进学校食堂,更为贴近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为这一客群提供一日三餐的全方位服务;而菜市场餐厅则是另一种贴近居民生活的餐饮形态。在充满“烟火味”的菜市场里,像菜市场火锅、菜市场咖啡等,不但满足了居民买菜时的餐饮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解压的好去处。

2、心理需求更近,社区化运营构建消费粘性

当下沉重的工作压力,促使消费者渴望逃离城市、追求别样生活场景。为满足这种向往远方却又受限于工作时间的诉求,餐饮品牌们通过场景还原的手段,将消费者对“远方”的憧憬转化为城市里的切实体验,把这份向往嵌入餐厅,构建出“近处的远方”的商业概念。

比如2024年爆发的山野火锅,在场景上跟常见的市井风、破烂风形成很强的视觉差异。通过一些枯树、木柴、绿草以及假山等元素,再搭配大地色、原木色以及橙色灯光的打造,把山野美景“搬”到城市,给顾客以大自然的轻松跟野趣以及在山里吃火锅的感受。

3、购买路径更近,即时性需求的全链路满足

品牌们不仅在物理和需求层面追求近距离,更着力于在线上消费体验中实现“即视即购”的便捷性,也就是“所见即所得”。

这种“即视即购”的模式,不管是凭借社区种草、电商直播还是私域社群为载体,其核心都在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加快优质产品的传递速度,让消费者能够更迅速地拥有心仪之选。

说到最后

一场围绕“流量入口”的渠道变革正在餐饮业悄然上演。

这不仅是灵活求生的策略,更是品牌主动下沉、贴近消费者、挖掘增量市场的深度探索。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星野

最新评论

2元5元10元50元其他金额
赞赏金额: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