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店的玻璃柜里,除了牛角包和马卡龙,开始陈列IIAC金奖咖啡豆的宣传牌;咖啡店的菜单上,贝果三明治与拿铁组成"早餐CP",连瑞幸都在昆明圈地建设咖啡烘焙一体化工厂。
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行业,如今像热恋的情侣般互相渗透。这不是简单的跟风模仿,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突围。
烘焙和咖啡品牌正互相“挖墙角”
近年来,烘焙与咖啡品牌从独立经营走向互相渗透,互相挖起来对方的“墙角”。
一方面,烘焙品牌试水咖啡,上新咖啡业务。根据红餐网的报道,鲍师傅小程序页面新增了“鲍咖啡”的板块。
该板块上新四款咖啡类单品,包括美式和拿铁两款系列,如3.9元冰热美式、8.8元的冰热百菲酪水牛奶拿铁。
目前该业务仅在京、武汉、苏州、深圳等数个城市上线,且在各个门店开辟“咖啡取餐区”,摆放着宣传页面,其中“新鲜现磨”、“2024年IIAC金奖咖啡豆”等宣传标语格外显眼。
有记者联系了鲍师傅的客服,其客服表示,会陆续向全国门店推广,其中东贸国贸段将于5月后率先上线。
这已不少烘焙品牌第一次涉足咖啡业务了。如早在2021年,好利来便与精品咖啡品牌Seesaw携手,推出了令人瞩目的联名咖啡——“芝士丝绒拿铁”与“芝士丝绒美式”。这两款联名咖啡一上市便迅速成为爆款,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
2023年12月再次加大咖啡产品的布局,自主上线美式、拿铁、海盐焦糖玛奇朵三款咖啡产品,定价15到19元。
涉足咖啡的还有原麦山丘,在2022年开春,就和咖啡品牌Soecoffee合作售卖限定咖啡,并对堂食区域进行了升级。
店内上新了多款联名限定款特调、原麦经典等咖啡饮品,其中包括梅尔芭拿铁、草莓圆舞曲Dirty等,咖啡产品售价在22-33元之间。
别一方面,咖啡品牌也成了烘焙的“爱好者”。烘焙品牌在试水咖啡业务的同时,茶咖品牌也在加大力度在烘焙品类的布局。
如瑞幸在2024年5月就曾和昆明市开发区举行了“云签约”,将在昆明建立咖啡、烘焙生产以及销售一体的烘焙工厂。一旦投入使用,每年咖啡豆喝烘焙产量预计达到3万吨,成为瑞幸“第二大烘焙工厂”。
今年2月份,Tims天好咖啡也持续强化“咖啡+暖食”定位,并推出了“轻体贝果煲午餐盒”,通过咖啡+烘焙+甜品的经典搭配方式,试试早餐时段。
3月库迪也成立了3月10日,库迪成立了库迪烘焙(安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据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涵盖糕点、面包制造及食品销售等业务,标志着库迪正式进军烘焙赛道
近年来,Manne也开始探索“咖啡+烘焙”的模式,并推出80-100平米的烘焙+咖啡店,以及150平米以上咖啡+轻食+烘焙的复合店性。
当咖啡爱上面包,烘焙恋上咖啡,这场甜蜜“互啃”有何图谋?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一场有趣的跨界风潮正悄然兴起。咖啡品牌纷纷涉足“烘焙”领域,想要在面包糕点市场分一杯羹;烘焙品牌也不甘落后,转身卖起咖啡,打响了“咖啡反击战”。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商业考量和市场逻辑。
从市场角度来看,咖啡和烘焙两大市场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双方都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从需求角度来说,烘焙和咖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就像抖音平台上烘焙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经突破243亿次,小红书上烘焙类种草笔记数量超过百万篇,市场热度持续走高。
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带动了这两大品类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同时,烘焙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烘焙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3518亿元,其中现制烘焙的占比从2019年的28%提升到了2023年的45%。
咖啡和烘焙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促使双方的头部品牌纷纷加大布局力度。一方面,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推动着烘焙品牌加快进入咖啡市场。比如鲍师傅,凭借“IIAC金奖咖啡豆”“水牛奶拿铁”等特色,试图在精品咖啡赛道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现烤面包+现磨咖啡”这种组合的需求旺盛,也促使咖啡品牌加速布局烘焙业务。瑞幸在江苏投建的烘焙工厂年产能达3万吨,通过中央工厂实现了“咖啡+烘焙”的标准化供应。
从发展路径来看,“烘焙+咖啡”这种模式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证明是可行的,这也让品牌们更有信心去加大布局。
在餐饮消费领域,“烘焙+咖啡/茶饮”是经典的产品组合。经过数十年的市场验证,其适配性和商业价值愈发显著,已经成为咖啡和茶饮行业重要的“第二大盈利曲线”。
以奈雪的茶为例,作为较早探索“茶饮+烘焙”盈利模式的先锋品牌,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奈雪的茶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1.64亿元,其中烘焙产品营收7.0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3.7%。
2025年,其在东北、西南区域新开设了3家烘焙升级门店,市场反响热烈。根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报道,2025年伊始,奈雪的茶在东北、西南区域开设三家烘焙升级门店,其中贵阳亨特城市广场店开业三日营业额近14万,烘焙产品占门店整体销量近50%
不仅是奈雪,许多咖啡品牌在布局烘焙品类后,都取得了出色的销售成绩。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半年内星巴克推出的甜品七选二畅销套餐销量高达23万份,瑞幸的经典烘焙产品提拉米苏风味大福也卖出了19万份。这些市场数据让众多品牌相信,加大“烘焙+咖啡”的布局能够带来业绩增长,而且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在市场上推广开来。
从产品搭配角度来看,烘焙和咖啡/茶饮是天然适配的。这种适配性体现在味觉科学、消费场景和供应链逻辑三个方面。
从味觉科学层面讲,烘焙与咖啡/茶饮的搭配遵循“味觉对冲”原则。蛋糕的甜味与咖啡的苦味相互中和,现烤面包的麦香与茶饮的轻盈口感形成对比,烘焙食品中的油脂还能增强咖啡的香气。这种味觉上的互补,不仅提升了单品的风味,还带来了更丰富的饮食体验。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烘焙与咖啡/茶饮也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咖啡豆和烘焙原料(如面粉、糖等)可以联合采购,降低物流成本;其次,烘焙烤箱和咖啡机可以共用门店后厨,提高空间利用率;最后,咖啡烘焙技术(如温控、研磨)与烘焙食品制作工艺之间存在技术迁移的可能性。
消费数据也证明了这种适配性。根据阿里生态融合数据,消费者对茶饮、咖啡、面包甜点这三大品类的偏好重合度较高。在茶饮偏好高于50%的人群中,30.9%的人对咖啡偏好高于50%,45.2%的人对面包甜点偏好高于50%。这说明茶饮、咖啡和烘焙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共同的客户群体,为三者的组合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咖啡烘焙“跨界互啃”,中小品牌要不要跟?
这两年咖啡和烘焙的“跨界热”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但中小品牌要不要入场,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入场券”——入场前需算清三笔账:
1. 成本账:设备与损耗能否扛住?
咖啡与烘焙跨界融合,成本压力显著。设备投入是首要难关,咖啡机、烤箱等基础设备,二手采购至少5-8万元,全新设备超20万元,对中小品牌资金配置形成重压。同时,损耗风险大增,烘焙品保质期短,行业平均损耗率超15%,咖啡备料不当也会造成原料浪费,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2. 专业账:能否做到“双向及格”?
在品控与技术层面,跨界面临双重挑战。咖啡制作讲究产地、烘焙度与冲泡参数,任何环节失误都会导致口感失衡,中小品牌若为降本简化流程,易引发消费者对其专业度的质疑,波及核心业务口碑。而烘焙制作同样技术门槛高,面团醒发、烘焙温度稍有偏差,就会出现表皮过硬、内里黏湿等口感缺陷,直接影响新品市场接受度。
3. 定位账:品牌人设是否清晰?
跨界经营让品牌定位难度升级,中小品牌面临两大困境。一方面,客群认知断层风险凸显,盲目改变门店定位或风格,易导致老客因消费场景陌生流失,新客又因品牌特色不鲜明难以吸引。像社区平价烘焙店若盲目跟风网红咖啡模式,很可能失去中老年客群。另一方面,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形成降维打击,咖啡与烘焙巨头依托强大供应链,实现原料集采与低成本生产,中小品牌在价格与资源整合上难以与之抗衡。
算清“三笔账”后,还需坚守两大原则:
①先让主业“站稳脚跟”
若核心产品(面包或咖啡)的销量或复购率未达稳定水平,说明主业根基不牢,此时跨界易因资源分散导致核心业务受损。
②从小动作“试水”,规避大投入风险
中小品牌入局需遵循“轻资产试错”策略,具体可分三步:
借势现有资源“搭便车”。依托现有门店空间与设备,增设简易咖啡角或烘焙展柜,优先推出3-5款市场验证度高的爆品(如经典美式配可颂、拿铁配司康),避免大规模设备投入带来的沉没成本。
挖掘“地域特色”差异化。结合本地饮食文化设计跨界产品,以本土化口味降低市场教育成本,形成独特记忆点。
用“组合套餐”引流。推出性价比套餐或折扣活动,通过价格杠杆刺激客单价提升,同时降低单品滞销风险。
小结:
这场咖啡与烘焙的"跨界联姻",表面看是甜蜜的双向奔赴,实则暗藏商业博弈的刀光剑影。头部玩家们手握供应链和资本利剑,在"咖啡+面包"的战场上攻城略地;中小品牌则需掂量自身斤两,避免在跨界热潮中迷失方向。
说到底,跨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消费者开始习惯用鲍师傅的小贝蘸咖啡,当瑞幸的瑞士卷成为下午茶标配,这场商业游戏的终极赢家,永远是那些既能守住主业护城河,又能巧妙借力跨界的"平衡大师"。毕竟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与其盲目跟风互啃,不如思考如何让1+1真正大于2。
(本文转载自:联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