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餐饮店不是败在味道,而是败在“人心”和“节奏”上。
有的店老板每天像灭火队长,前厅催单、后厨盯锅,累到半死团队还怨声载道;有的店老板信任到“佛系”,结果标准全崩、顾客全跑。
管得太紧,人受不了;放得太松,店撑不住。
餐饮管理的真功夫,就藏在一口锅的火候里——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张弛之间见水平。
一、火太大会糊,火太小会淡:餐饮管理的两大坑
很多管理者在餐饮店管理中,都走过两个极端:
· 火开得太猛(管得太死):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后厨师傅手脚发紧,前厅服务员战战兢兢,效率低、氛围差;
· 火开得太小(管不住人):完全“放养”,标准走样、流程变形、责任模糊,最后味道不稳定、顾客抱怨不断。
就像炒菜:火太大,糊锅;火太小,出不来香味。
真正成熟的餐饮管理,不是死死抓住锅铲,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能在“收”与“放”之间,像掌火候一样游刃有度。
二、控而不死:像掌勺一样掌握三条硬边界
控制是必须的,但控的是方向和规则,不是人性和创造力。三个关键火候:
1. 控目标,不控过程:比如新品菜上市,你要明确“味道、出餐时间、成本”这三大指标,但给厨师团队留空间去调整调味顺序。
2. 控结果,不控人格:绩效可以按数据说话,但别因为一个失误就在员工面前公开羞辱——餐饮人是靠自尊心做菜的。
3. 控结构,不控节奏:菜品出品标准、服务规范要稳定,但忙时可以灵活调整分工,淡时允许员工轮流学习新菜式。
案例:一家火锅店的老板,不允许菜品摆盘质量下降(硬控),但允许后厨根据当天菜品新鲜度调整蘸料比例(放权)。结果不仅出品稳定,还常常收获顾客的“今天更好吃”好评。
三、放而不乱:给空间,也要留护栏和兜底
“放”不是放任,而是信任 + 预判 + 兜底。
三个放而不乱的诀窍:
1. 预判风险,提前设限:比如新品试卖前就设定每日出品量,避免食材浪费和口碑受损。
2. 信任授权,配套支持:让店长自主排班的同时,后台提供销售数据和人效分析,帮他做决策。
3. 失误容忍,及时复盘:新服务员点错单,不是扣工资了事,而是带着她复盘原因,并改进点单流程。
案例:一家日料店在试行“开放式厨房”时,老板放手让主厨与客人互动,但提前设好规则——互动不影响出菜速度。结果顾客满意度和复购率双双上升。
四、张弛的节奏:不是制度,而是火候判断
餐饮的管理节奏像煮汤:要有“开锅”的爆发,也要有“小火慢炖”的沉淀。
· 新人阶段,要紧盯标准(大火快炒);熟练之后,要给他们空间(小火慢炖)。
· 节假日高峰期,要强化流程;平时淡季,可以尝试新菜和培训。
· 碰到供应链不稳定,要果断控风险;遇到成熟稳定的团队,要敢于放手创新。
案例:一家川菜馆在春节旺季会临时设“指挥台”,老板亲自调度前厅后厨;但一到淡季,他反而带员工去其他城市考察学菜,激活团队创造力。
五、有边界的自由:餐饮团队最高的管理境界
最理想的餐饮团队,就像一口炖得恰到好处的老火汤:
· 每个人都知道底味在哪(规则边界);
· 每个人都能在汤里发挥自己的味道(自由创造);
· 既不会糊锅,也不会淡得寡味(张弛有度)。
控得住,是为了稳;放得开,是为了活;张弛有度,才能久煮不败。
结语
控制,是餐饮管理的战略手段;放,是对团队的信任表达。高段位的餐饮老板,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在关键处设限,在细微处托底,在不显处放权。火候到位,味道才会出来;管理到位,餐厅才会长红。
作者:孙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