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资讯

为何餐饮业制度常陷“形在而神散”的困境?

来源:红餐网 作者:孙玉麟 2025-10-16 09:09:13
孙玉麟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实战型企业家学者。身为管理学教授,授课广受企业家学员欢迎;作为创业导师,指导近百家企业取得不俗业绩。历任山西祁县洛阳村学校校长、村主任,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所长助理,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处长,深圳建材集团董事长,赛格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特别助理等职。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3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 次荣获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餐饮业的日常,始终在与时间竞速、与顾客满意度对标、与食品安全博弈、与员工情绪共振。老板们殚精竭虑打磨菜品口感、营造舒适消费场景,却常常被“员工消极怠工”、“服务环节漏损”、“食品安全隐患滋生”等问题绊住脚步。

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的根源,或许并非员工“不够尽责”,而是制度设计“不够周全”?

制度的本质,从不是“假定每个人都会自觉向善”,而是为餐厅筑起一道防线,抵御“人性弱点”可能带来的冲击。一套能经受住现实考验的制度,才是餐厅实现稳定运营、走向长远发展的核心基石。

为何餐饮业制度常陷“形在而神散”的困境?

不少餐厅都存在这样的尴尬:

  • 墙上贴着严格的卫生标准与操作流程,员工执行时却频频走捷径、省步骤;
  • 手册里写着明确的服务规范,落地时却变成敷衍应付、流于表面;
  • 制度中设了奖惩机制,却既无法遏制消极行为,也难以真正激发员工积极性;
  • 职责划分看似清晰,可一旦出现问题,反而没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

明明制度条文一应俱全,实际运行却松散无力,问题到底出在哪?

根本症结在于制度设计时的“理想化偏差”——默认员工会主动遵守所有规则,却忽略了现实场景的复杂性:厨房高峰期忙到脚不沾地时,员工可能为求快而简化操作;餐厅客流爆满时,服务员可能顾此失彼,漏掉服务细节。脱离现实的制度,终究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制度的核心是“兜底”,而非“信任”

餐厅制定制度,核心目的是防范“人性中的潜在弱点”,而非对员工进行无底线的“道德信任”。

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

  • 设定食材验收流程,不是预设员工会故意弄虚作假,而是为了避免因忙碌中的疏忽,让不合格食材流入后厨,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 完善现金管理制度,不是怀疑收银员会监守自盗,而是通过流程闭环,堵住可能出现的财务漏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明确服务标准流程,不是不信任服务员的职业素养,而是为了保障不同时段、不同员工的服务质量一致,避免因个人疏漏影响顾客体验。

制度,本质是为“风险防控”而生,用规则为餐厅的运营安全和顾客体验托底。

“防恶”是责任,绝非冷酷

有人觉得,制度强调“防恶”,就意味着管理者要冷酷无情、处处设防,把员工当成“潜在风险”。

但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员工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中难免有疏忽,才需要用制度搭建“防护网”,提前规避风险。

比如,餐厅老板明白,厨房员工在连续几小时的高强度操作中,可能会忘记某个卫生步骤,于是设计“操作检查清单”,设置“岗位交叉复核”机制,用流程保障食品安全——这不是“不信任”,而是不用“事事亲盯”的放心,是让员工在明确规则里安心做事,不用时刻担心“犯错担责”的体贴。

制度从来都是给员工与管理者的“双重保障”:既挡住可能出现的风险,也让所有人能更专注地投入工作,不用在“会不会出错”的焦虑中内耗。

信任,必须以制度为根基

餐厅经营离不开团队协作,“信任”是团队凝聚力的核心,但“无制度的信任”,终究是空中楼阁,既容易因误会破裂,也可能因漏洞酿成大错。

真正可持续的信任,一定建立在制度的框架内:

  • 不是说“我信你”,就放任食材采购“凭经验、看心情”,而是用“供应商筛选标准+食材验收流程”,让采购环节透明可追溯,这既是对食材安全的保障,也是让“信任”有章可循;
  • 不是靠老板每天守在收银台“盯岗”,而是用“资金流水实时记录+交接班核对制度”,让每一笔收支都清晰可控,这不是“怀疑”,而是让收银岗位的“信任”有制度兜底;
  • 不是靠服务员“自觉”维持服务质量,而是用“标准化服务流程+顾客反馈机制”,让服务质量有明确标准、可检验,这既是对顾客负责,也是让“信任”不依赖个人情绪。

有了制度做基础,信任才不是“口头承诺”,而是踏实、持久、经得起考验的默契。

制度之“严”,终究是为人之“安”

很多人觉得餐厅制度“太严格”,甚至觉得“束缚了手脚”,但细想便知:制度的“严”,从来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保护人”、“成就人”。

这份“严”,能为餐厅里的每个人保驾护航:

  • 给认真负责的厨师,一套公平的“绩效评价标准”,让他的付出能被看见、被认可;
  • 给细心周到的服务员,一份明确的“权益保障规则”,让他不用因“模糊的要求”受委屈;
  • 给负责管理的店长,一套清晰的“权责清单”,让他在决策、执行时更有底气,不用“事事请示”;
  • 给整个团队,一个稳定的“运行框架”,让大家不用在“混乱的规则”里内耗,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

制度让餐厅的运行更有序,也让每个员工的工作更“安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知道付出会有回报,知道犯错有改正的路径。

结语:制度不预设“善”,但守护“善”

餐饮业的制度设计,从不该假定“所有员工都会完美执行”,而是要直面“人性中可能存在的疏忽、懈怠与弱点”,提前用规则堵住漏洞。

制度筑好了“安全线”,文化才有“生长的空间”:当制度挡住了风险,员工才不用在“防出错”上消耗精力,才能更专注地提升技能、优化服务;当制度保障了公平,团队才更容易形成“向上向善”的氛围,让“主动尽责”成为自然选择。

请记住:

制度的核心,不是“相信人性本善”,而是“防范人性可能的偏差”;

只有先用制度“止住可能的恶”,才能让“主动的善”聚集成团队的力量,让餐厅在稳定中持续成长。

最新评论

2元5元10元50元其他金额
赞赏金额: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