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玩思维致力于成为餐饮上中下游产业链从业者启迪思维的入口级媒体,运营仅3个月便获得多家产业资本数百万的天使轮融资,整体估值近亿。交流请加微信:15650737218。
从2018年1月1日起,食药总局出台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外卖商户应“开实体店持证”(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外卖的市场已足够大,已经到了政府出规范的程度了。
把时间拨回到10多年前,外卖还被称为“订餐”,那时,网站订餐开始取代电话订餐,一到饭点网站就会弹出订餐消息,这足够让上班族兴奋,网络订餐也以其效率优势,秒杀电话订餐,彼时的商户不会想到今天的外卖会红透半边天。
接着,电脑端的网站订餐进化为移动端的手机APP订餐,从2014年开始,外卖O20市场开始活跃,各大外卖平台开始砸钱烧市场,补贴商户和用户。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2017年第3季度,我国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582.7亿元人民币,微信订餐、自平台订餐等各种形式也层出不穷。
终于,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努力下,外卖已成为第三种常规的就餐方式,而且用户对外卖平台粘度越来越深,即便要被平台搜刮“民脂民膏”,商家出于获客、品牌曝光的目的也都会上外卖。
筷玩思维认为,即便外卖平台看起来坐拥数以亿计的用户和商户,即便看起来“很有钱”,也是一种薄利业务,用户运营、商户服务、智能调度都需要砸钱,因此外卖平台仍需通过精细化运营来控制成本,同理,商户端也是一样。
平台侧——用户运营
补贴发给谁、怎么发,都由大数据说了算
发放福利是最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但效果是不可控的,可能沦为“纯福利” ,也可能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如何提高转化率是永恒的难题。
对靠补贴起家的外卖平台来说,补贴、红包现在仍是平台常用的营销手段,没有人会拒绝福利,只是,要思考这个福利是不是用户所想?能不能为用户所用?补贴怎么发才能价值最大化?下面以美团外卖为例。
1)、为了获客拉新,补贴该怎么发?
过去为了补贴用户,美团采取的政策如推出一元吃大餐,新客第一次在平台点外卖可以减25元,这笔费用对个人来说不足挂齿,但对平台来说,就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现在,美团外卖会根据用户的自动转化意愿和留存率来寻找补贴对象:针对那些不给补贴自己就愿意留在平台的用户,就不需要多此一举去补贴了;针对那些发了红包就留下,不发就流失的用户,也没有补贴的必要,这类用户属于“薅羊毛”型,平台若一直补贴,会一直亏下去。
因此平台会去识别,那些给了红包就可以一直留在平台的用户。
因为之前的渠道可能不足以让他接触到美团外卖,或者因为使用美团外卖有一些门槛,如需要完成支付门槛、需要建立账号等,这类用户有潜在的留存价值,只是因为一些疑虑而没有进平台,当平台给其适当的补贴后,就可以成功转化。
这类自动转化意愿低、留存率高的用户就是平台的补贴对象,这样的获客拉新方式成本低、效果佳,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数据去挖掘。
2)、为了促进消费,补贴该怎么发?
腾讯在提连接,阿里巴巴也在提连接,“万物皆联”这个概念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但实际情况是,连接并不好做。
以外卖平台为例,平台把商户和用户放在一个平台上,只是连接的第一步,要想实现紧密相连,让用户最快看到自己喜爱的商户,让商户精准服务到自己的用户群,并不容易。
比如,有的用户只喜欢在工作日点外卖,周末选择自己做饭或在外堂食;有的用户只喜欢在周末点外卖,工作日在公司附近堂食或吃食堂;也有的用户是夜猫子类型的,只喜欢在晚上点外卖。
一周有7天,一天有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这5个可能产生外卖订单的时间段,再加上用户口味、喜爱的品类、消费能力都千差万别,所以,平台发放补贴没有效果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要精细化运营,最理想的情况是:平台能掌握用户画像,从而预测到每个用户何时有外卖的需求,提前1-2分钟精准推送一个契合度最高的红包,比如一个夜猫子,刚好打开外卖平台,刚好平台为他推送了一个他爱吃的烧烤店的红包,这种体验就会比较好。
获客拉新也好、促进消费也好,都需要平台掌握对用户的精准画像,比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住址、偏好等等。
美团外卖会把用户在网站上的购买情况、位置属性、手机型号,以及用户自己填写的性别、年龄等数据纳入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再去完善用户画像,得出一个模型。
然后针对任何一个特定用户,把他浏览购买历史的信息输入模型,就能得到用户的画像,如白领、夜猫子、单身理工男等等,这样的用户可能就不太喜欢甜食、水果,平台就不会在这些品类上花费成本。
平台侧——服务商家
流量转化效率最大化,平台收益才会最大化
外卖平台兴起之时,属于野蛮扩张期,一切行为的目标导向都是要扩大容量,最大化地争夺商户和用户,把池子做大,因此会力求使所有受众都在其射程之内。但当平台上的外卖商户、用户基数足够大时,要在商户和用户之间更好地搭桥铺路,就要对商户进行筛选,在运营上也追求精细化了。
平台的商业逻辑是:流量是有限的,只有加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流量转化效率才能最大化,平台收益才会最大化。以饿了么为例,具体的实现方式如下:
1)、通过商户品类细分、用户分层,增强转化率
首先,平台会对用户进行分层,如用户属性是白领用户、学生用户还是社区居民?如口味偏好,是喜辣还是嗜甜?以及根据一系列用户特征构建起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
其次,平台会对商户端进行品类和运营时段的细分。
在商户和用户细分的基础之上,为了供给更好地匹配需求、需求更好地契合供给,平台会对商户进行智能推荐,如针对川菜的商户,会推荐喜辣的顾客,而非推荐吃甜品、奶茶的用户。
当信息多如牛毛,不同的用户该看到什么样的商户,不同的商户该怎么吸引到其品类需要的用户,这就是一个转化率的问题,也是平台努力的大方向。
2)、对商户的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管理
平台上的商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新商户的“亮相”到平稳增长、成熟直至衰退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实际上,当商户还在线下,还没有成为平台商户的时候,商户就已经作为一条数据,被平台所关注了,通过商户在常态餐饮服务中的数据,获取其线下服务质量、交易额等情况。
对中小商户来说,不同的品类有7天的成长期,如果在这段时间商家未达标,就说明引流出了问题,平台会通过线上流量支持和线下活动运作挽救商户。
而对于跑赢基准线的明星商户,因为他们自有一套获客方式,平台只需在配送效率上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3)、以分时段运营为切口,为商家赋能
除了传统的中餐、晚餐,早餐、晚餐、下午茶的外卖增速迅猛,不少用户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下单,除去快餐便当之外,还会订诸如下午茶、水果、生活用品等,在饿了么最近发起的办公楼送早餐的活动中,也有不少用户报名参与。
因为时间宝贵、交通气候等原因不便出门,“懒宅文化”愈发发达,用户端全时段的点餐行为慢慢形成。
因此,平台形成了一种分时段运营的模式,以夜宵属性明显的品类“烧烤”为例,如果某一个商户身上被打上了烧烤品类的标签,但却长时间在夜宵时段没产生订单,平台会监测到这一数据,会去思考这个商户是否被平台有效促进了,如果没有会采取相关措施来挽救。
结语
据估测,2020年外卖用户规模将达到6个亿,外卖商家规模将达到540万。
当前的外卖O2O已经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化到了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外卖平台对商户和用户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不断在用户画像上深挖,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为商家赋能...总的来说,外卖O2O越来越成熟了。
但,其一,外卖平台上的运营主体不只有平台一方,还有商户一侧;其二和平台发生关联的,除了用户和商户,还有骑手。外卖O2O整个生态的构建,需要平台、物流、商户三方共同发力。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筷玩思维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hongcw66